000544 发表于 2023-6-15 09:52:06

中国居家养老元宇宙 今天,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居家养老


  人生进入暮年,体力、精力甚至智力都出现衰退的老人是需要关爱的群体,而养老这件事并不是花钱可以简单解决的问题,它需要更细致入微、更广泛覆盖的服务,“服务”才是养老事业的“牛鼻子”。如何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养老事业和产业,既事关老人的幸福指数,也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。

  今年9月,国家发改委公布了14个运用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示范案例,南京江宁区政府平台“小江家护”是我省唯一入选案例。重阳节到来之际,记者走进江宁,把“小江家护”作为一个样本,探访政府资金如何撬动社会力量,通过系统融合和科技加持,让老年人得到更好的服务。这个项目尚在探索、仍在迭代,但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。

  “我手上有150个老人”

  20:30,59岁的刘丽华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,第一件事不是休息,而是从身后的护理包中取出理发器充电。从早上5:30出门,她足足做了13单。

  刘丽华是一名居家养老护理员,专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专业的上门服务,服务项目包含买菜烧饭、家庭保洁、理发修甲等42个基础服务包。当然,老年人还可根据自身需求,灵活选择需要的助餐、助浴、助医等日常生活照料项目。

  这其中,理发是刘丽华的“撒手锏”。用老人的话说,她剪的头发“像从理发店里出来的”,不仅技术好,还特别时髦。“老人年纪大,但同样爱美啊!”刘丽华笑着说。

  此前她被派去“接管”一个新小区时,遇上了麻烦。那里的老人“不好搞”,对过去为他们服务的护理员“念旧”,不接受“新人”。刘丽华正是靠着理发的好本事,慢慢被老人接受。

  理发是刘丽华的“敲门砖”,也是老人们的“刚需”。

  11日上午10点,刘丽华来到金港花园,一边熟络地寒暄,一边拿出指甲钳,给沙发上的老太太剪起脚趾甲。衰老就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中,剪脚趾甲是件小事,但对耄耋老人却很困难。

  “今天给我剪头吗?”96岁的谢龙英憨憨地问。

  64岁的女儿赵正华告诉记者,母亲小脑萎缩,心脏也不好,走几步就喘,还随时会摔倒,一刻都离不开人。在刘丽华上门之前,每次理发都要喊一辆“马自达”在楼下,等他们搀扶老人从三楼下来,送去理发店,理完发再如此接回来。

  刘丽华还救过谢龙英的命。今年4月,她正在给谢龙英理发,突然老人的头耷拉下来,整个人从椅子上往下滑,她一把抱住老人,大喊:“不好,老人不行了,快来帮忙……”听到呼救声奔来的赵正华吓傻了,在刘丽华的提醒下,才晓得撬开老人的嘴巴,喂急救药,救回了母亲。

  刘丽华的服务中,家务活是一个大项,需求更是五花八门。有的老人需要护理员帮忙做饭、洗碗,有的则需要他们清洁重油污的厨房、帮忙洗澡,“有的护理员上门服务一小时,剥了一小时的毛豆;有的去的时候,发现老人一周的碗都没有洗;还有的农忙时候到农村服务,要帮忙晒稻子、种地……”刘丽华还记得,有个老太太不肯洗头,她理发时戴着口罩都被熏得受不了。第一次给老人洗头的时候,换了4盆水都是黑的,老人的女儿端着盆直皱眉。不过现在老人干净了,女儿也不再躲她远远的。做了这份工作之后,刘丽华常常感叹,很多改变的确是从一件件芝麻大的小事开始的。

  一天13单,对护理员来说是“天花板”,这其中还要刨去路上时间和吃饭时间。刘丽华说,如果和老人不熟悉,13单根本跑不下来。刚开始服务的时候,她也吃过“闭门羹”,跑过去发现老人不在家,不过现在,谁是早起的,谁是晚睡的,哪些老人需要睡午觉,她都了如指掌,服务起来也更贴心。

  去年,刘丽华骑电动车发生了车祸,肋骨断了6根。卧床休养的日子,三天两头有老人打电话要来探望,都被她拒绝了。2个月之后,刘丽华再也躺不住了。“我手上有150个老人,我不去,他们怎么办?”于是,她又跑去给老人理发,不过剪完头发,家属说什么也不让她拿扫帚扫头发渣,“一个个都把我当国宝似的,让我坐下来歇歇……”

  藏在刘丽华心底更深处的秘密只有她自己知道。

  刘丽华过去做保险,带50人的团队。“那时候真的是忙啊,一点都照顾不了父母,顶多给他们买点东西送过去,可以说一天孝都没有尽到。”父母去世后,刘丽华一直心存愧疚。退休后,她把自己所有的爱给了陌生的老人,她的人生也有了更多的连接。

  在江宁,有500个像刘丽华一样的养老护理员,他们并不受雇于政府,而是来自家政服务公司,调度他们的是“小江家护”的互联网平台,作为被政府撬动的社会力量,刘丽华们每天背着护理背包,骑着电瓶车穿梭在路上,走进2500个家庭,2018年以来共为城乡老人上门服务170多万次。

  “1块钱,现在能买什么?”

  11日一早,刚满80岁的李昌明在老伴的陪同下,乘坐838路公交来到江宁区民政局,申领为全区阿尔兹海默症老人、重点空巢独居老人、80岁以上老人发放的智能手环。

  他拿到的手环看起来和普通的运动手环没什么不同,但除了血压、心率监测、实时定位外,上面还有个红色“sos”按键。一旦发生紧急求助或报警信息,区24小时呼叫中心能立即接到信息,并为位置最近的护理员下发紧急工单前去处理,为确保老人安全争取最宝贵的时间。

  “他有脑梗,万一跑出去回不来,我不要急死啊!”老伴指着李昌明说,虽然他现在记忆力还可以,但老年人一天一个样。这些年,她目睹了好几起老人走丢事件,心有余悸。有的老人跑到桥肚子底下待了一夜,有的明明家住在7楼,却跑到二十几楼或者地下室去了,家里人找了一夜都没找到。“年轻的时候精得很,现在老了不行了。随时可以找到他,我才放心让他出门……”

  除了智能手环,还有联网式烟雾报警器、联网式可燃气体报警器、智能红外探测器等智能设备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,走进老人的家门。

  老年人的居家生活怎么样,有时候打开他们的冰箱,就能看得一清二楚:好多个小塑料袋凌乱地堆放着,装着馒头、腌菜和各种酱料,塑料薄膜里则盖着一个个不知道放了多久的剩菜……这是“小江家护”的护理员见到得最多的冰箱,他们发现,不少老人一周只做一次菜,周末晚辈来探望时老人做一桌子菜,孩子们走了,老人就吃剩菜,热了一顿又一顿。

  真正的关爱就体现在这样的细节中。

  科技提供了无数的解决路径,如何选择仍然要考虑细节。南京市江宁区民政局副局长王津东告诉记者,为防止出现老人在家中意外去世而没人知道的悲惨场面,当地为符合条件的老人家庭安装了报警系统,但是他们没有选择视频监控,而是安装了红外探测器:“用摄像头监控,一年要1200元钱网费,而且把握不住保护老年人隐私的边界,使用红外探测器,一年只需要4元钱的物联网费用,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。”可是红外探测器装在哪里呢?他们找到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:装在卫生间门口,老人可以不出门,但不能不上厕所,如果4个小时没有感应,系统就会报警。

  居家养老服务目前的痛点在哪里?那就是用以前的传统方法,解决不了当下的新问题。江苏省养老协会会长张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进入老龄化社会,全国都在积极进行养老模式的探索,而目前居家养老的引领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,江宁的“小江家护”是有益的尝试,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在外地有了复制。“现在两头解决了,穷老头政府全管,富老头用钱买高端服务,处在中间不穷不富的人群如何养老?这才是目前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。”

  过去,我们想象中的理想老年生活,或许就像一个“世外桃源”,清静悠闲,远离尘嚣。但当老龄化社会来临,人们才发现,要想从容地老去,反而需要与社会更多地连接。

  养老问题,不是靠一块大屏、一组数据就能清晰解决的。相反,它是由拐杖、老花镜、助听器还有蹒跚的脚步、模糊的记忆等无数个细微、冗长的日常堆积起来的。生老病死爱恨离别,是人生永远的泪点,而晚年的幸福感,则需要落实于每个小小细节之上的体验感。


中国居家养老元宇宙:http://zgjjylyyz.com/

(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请读者仅做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删除。)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中国居家养老元宇宙 今天,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居家养老